秋冬对戴川并不友好。
寒流侵袭,气温骤降,支气管黏膜受冷空气刺激,让戴川咳嗽了一个月都未见好转。夜晚,他时常觉得喉咙有痰,偶尔还喘不过气,搅得他难有安稳的睡眠。
起初,戴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直到走进门诊,才得知自己罹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早期症状和感冒相似,民间经常将其误称为“老慢支”“老咳嗽”,有近1亿中国人为此困扰。
迟到的确诊,慢阻肺病攫夺的不止是健康
嘴唇青紫,面庞虚胖,再往下观察问诊者腿部,发现其下肢浮肿——戴川第一次出现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朱惠莉教授的诊室时,她一眼就看出他的异样。
询问病史时,朱院长得知,67岁的戴川20岁开始吸烟,已经有近50年吸烟史。此外,戴川从事装修行业,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常年出入工地,也是肺部疾病高发的职业群体。戴川说,他中年时,就频繁感到喉咙有痰,时而呈现脓性,多为白状。戴川以为这是吸烟的副作用,没有重视过。
年近60岁时,戴川感觉体力大不如前,走几步楼梯就大口喘气,他还以为这是身体自然衰老带来的副作用:“快退休的年纪了,走路累也很正常。”
悄然不觉之中,戴川身上的病情一步步恶化。前所未有的气喘、心慌开始攫夺他原本自如的呼吸,有时走路稍微快一点,就心跳加速。到后来,窒息时常让他在深夜难以入眠,他终于感到危机,到医院查看身体。
经过肺功能检查,戴川已经表现出了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的通气功能障碍。“他有职业本身带来的危险因素,又有吸烟史,具有比较典型的病史发展。” 朱惠莉院长判断道。
根据我国最新流调报告,慢阻肺病主要病因一是吸烟,二是生物燃料的使用。此外,空气污染也是重要因素,既包括室内环境污染,也涵盖室外环境污染。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朱惠莉院长每天接诊约30名与戴川情况相似的患者。他们或由于长期吸烟、或由于职业原因长期被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增加自身呼吸困难的风险。
根据2018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涵盖国内10个省市、50991名成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病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则高达13.7%,慢阻肺病是我国2017年第3大死亡原因。
与这一骇人的数据相比,现实生活中,民众很难对这一疾病持有警惕。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我国仅有10%左右的慢阻肺病患者被正确诊断7,而且大部分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重度甚至极重度慢阻肺病,疾病危害、诊疗难度、经济负担都大大增加。
林明望在63岁时被确诊慢阻肺病的经过更加凶险。病情严重的时候,他因发烧咳嗽多日未愈,去当地的镇医院检查。在医生提示下,他着重检查了肺部情况。医生从他的肺部检查出了肺肿泡,随后让他住进了重症ICU病房。医生告诉他的女儿林言秋,要做好心理准备,林明望已是慢阻肺病末期,甚至无法自主代谢体内的二氧化碳,如果控制不住病情,最后老人需要插管治疗,上有创呼吸机,一天治疗费用上万元。
女儿林言秋顿时慌了神,父亲一向身体还算健康,怎么突然间就严重到需要住进ICU。她隐约记得,父亲早些年每天20根、30根地抽烟,也曾有过几次发热、咳嗽和喉咙痛,但父亲也不以为意,认为休息几天,多喝热水,身体自然就能康复,症状消失后依旧维持抽烟的不良习惯,时常自己还会骑着三轮车去镇上买菜,到处闲逛。
最后,终究是身体承担了所有。在医生的建议下,林明望从镇上转院到了一家二甲医院,治疗20多天才逐渐好转,在女儿的陪同下办理了出院,回家休养。
朱院长介绍,40岁人群中每8个人就有1个慢阻肺病患者,对于慢阻肺病一定要重视早期筛查。尤其是老年群体、有长期吸烟史、慢阻肺病家族史和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制品的人群一定要重视肺功能检查,建议40岁以上的朋友在每年的健康体检中加入肺功能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离不开人照顾,更离不开长期治疗
如今,甚至连常规的洗澡对林明望而言也成了一种奢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常的水温,却会让林明望感到呼吸困难,甚至引发急性症状。林言秋只能打盆水,把毛巾拧干再晾凉一会儿,给父亲擦身体。
现在林明望的个人生活大部分依赖女儿林言秋照料,包括日常起居、按时服药以及进行相关的医疗护理等。 有好几次,林明望想出家门走走,还没走几步就感觉吃力,喘不上气。他的体重迅速下降,脸庞因为脂肪的流失而显得消瘦,骨骼轮廓因此变得清晰可见。
医生告诉林言秋,林明望的身体状态很差,心电图又出现了早搏现象,加上呼吸衰竭和高血压的症状,能维持不进展就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
为了稳定病情,林明望鼻腔经常连接着一根吸氧管,无论吃饭、睡觉还是外出,这根管子都伴随着他。偶尔,吸氧管勒得他脸不舒服,他想暂时摘下它来休息一下,林言秋便会十分焦急。
朱院长介绍,目前慢阻肺病治疗的目标之一是减轻症状,延缓患者的肺功能下降,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减少患者的急性症状加重。但患者难以恢复到急性加重前的健康水平,只能在之前的水平上继续往下“走”。换言之,慢阻肺病越早筛查出来,越早治疗,就越能趁肺功能损伤还小的时候把病控制住,越有机会能正常生活。
“肺的结构已经破坏了,就像一个气球吹满以后,气放掉,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我们的目的就是不要让它再越来越大,再破掉。”朱院长补充道。
朱院长介绍,慢阻肺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吸入性药物开始使用后,需要按照医嘱长期控制,每个月都应按时复诊和继续用药,不能随意中断。临床中,吸入药物治疗是慢阻肺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长期规范用药有助于降低患者急性加重和死亡的风险。
但由于没有及早筛查、确诊并得到恰当的治疗,如今林明望的病情控制难度早已陡然上升。过去一年半里,林明望总共住了15次院。“基本上每个月都住院一次,每次住院都是20多天,回来没半个月又发病了,还得打120继续送医院,循环往复。”林言秋说,父亲每次急性发病都是在凌晨一两点,自己几乎24小时都陪伴在父亲身边,不敢走远。
除了慢阻肺病的急性发作以外,林言秋同样担心慢阻肺病引发的合并症,它们往往更加复杂且难以预测,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猛兽,随时可能给林明望本就脆弱的身体带来致命打击。
今年8月初的一个夜晚,林明望突然被高烧、腹泻与呼吸困难三重袭击,他的脸色苍白如纸,嘴唇也因缺氧而变成青紫色。他觉得自己难以熬过这一夜,不断地向守在身边的女儿林言秋呼喊:“我快死了,我快死了”。
林言秋将父亲送进了医院之后,医生从他身上诊断出5项以上因慢阻肺病引起的合并症,包括二型呼吸衰竭、肺大泡和肺气肿等。
朱院长解释,慢阻肺病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每一次慢阻肺病发作都会导致肺功能不可逆的下降,情况会越来越差,最后甚至呼吸衰竭,其非特异性炎症不仅影响肺部,还会触发或加重冠心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进一步导致血管性炎症、肺栓塞、下肢静脉曲张、心脑血管问题等,因此确诊慢阻肺病后,一定要积极治疗。
现在林明望每天都要携带一台便携式吸氧机,每天14小时以上。这台机器,可以帮助他加速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晚上林言秋还会给父亲加上呼吸机,让肺泡功能尽量正常运转。
慢阻肺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虽目前尚不能通过治疗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长期的科学管理来控制病情。朱院长介绍道,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氧疗、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适量运动、均衡饮食,以及定期的医疗监测等措施,减缓病情进展,减少急性发作的频率。
对于林明望的病,林言秋既心疼又懊悔,“如果我们能够早点认识到这个疾病的危害,早点去医院检查,可能也不会发展到如今的地步。不仅父亲遭受病痛折磨,我们全家也为此耗尽了积蓄。”自从父亲生病后,她便辞去了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父亲。
早筛+早管是当前应对慢阻肺病的最佳良方
从重症ICU出来,林明望的第一句话是,“没想到这病差点要了我的命。”而在确诊之前,他和女儿林言秋都从未听说过慢阻肺病这种疾病。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周宏宇教授形容,慢阻肺病是“沉默的杀手”。由于慢阻肺病的早期症状与普通的感冒症状颇为相似,民众往往对此不够重视,认为只需自行服药处理即可。往往到咳嗽、咳痰或喘息持续几个月或者更久,大多才会意识到应该去就医了。这也是慢阻肺病的隐匿之处。
尤其在我国广大县乡镇等基层地区,特别是医疗条件有限、民众的筛查健康意识不高的地区,对慢阻肺病以及它带来的危害更为陌生。周院长指出,慢阻肺病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的“三高”特点,同时又面临“三低”困难,即公众知晓率低、肺功能检测率低、基层规范治疗率低,使得我国成为目前全球慢阻肺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其实,高危人群及已确诊的慢阻肺病患者应像监测血压、血糖,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和长期的健康管理,也就是要做到早筛和早管。
近年来,慢阻肺病也越来越得到中国政府和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随着今年9月慢阻肺病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为了继高血压、糖尿病之后第三种纳入国家基本公卫项目的慢性疾病,通过医防融合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从而提高早期发现率和生存率。在未来,这一被医生们称为“沉默杀手”的疾病,其蔓延有望得到遏制。
为进一步助力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卫后早筛、早管工作的全面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也发布了《关于印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针对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的慢阻肺病患者,将实施一系列照护措施,包括建档管理、定期的随访评估与健康检查等。此外,所有确诊的慢阻肺病患者每年将至少获得1次全面的健康检查,4次面对面的随访,以了解症状变化、用药情况及评估急性加重风险。此外,慢阻肺病患者在公费医疗中可享受许多优惠政策,最大程度降低疾病经济负担。预计今年全国约有100万名患者纳入健康服务,后续将逐年扩大覆盖面。
周院长介绍,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广大基层患者的健康和筛查意识有望大幅提升,意识到频繁的咳嗽、咳痰应该赶紧去医院就诊,看看到底是不是慢阻肺病。在公众宣教方面,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医学会以及相关社区的医生已践行许久,每年秋冬季节都会下到乡镇,为当地民众宣讲慢阻肺病知识。特别提醒患者加强防护,比如在有空气污染的工作环境中要佩戴合适的口罩,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的突然刺激。“关键还是早筛查和早管理。所以在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必须有肺功能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的服务能力也要进一步提升,通过推广肺功能检查,实现慢阻肺病的早期发现和早管理。”周院长补充道。
“现在慢阻肺病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不少年轻人也会患上这个疾病。但好在有些年轻人也已经意识到慢阻肺病的严重性。”周院长介绍,此前她就接诊过一位35岁的患者,但好在这位病患对自己的健康意识很高,治疗用药后病情一直较为平稳。
“只要稍有不适,他就会及时前来就诊。我们会为他开吸入用药和其他内科调整药物,帮助他更好管理病情。”周院长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广泛且深入居民生活,是县乡镇、社区慢阻肺病患者最为方便可及的就诊场所,未来有望为患者提供更方便的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患者越早筛查、越早治疗,就越早获益,减轻慢阻肺病对其本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的沉重负担。
如今,在医院治疗后,林明望的病情稳定下来。回家后,他尝试着去外面骑三轮车,练练脚力,虽然每次只能骑两圈,但对林明望来说,是个不错的开始。
林明望说,现在风扇就是他的氧气,一有风,他就觉得呼吸都通畅起来。担心父亲受寒,女儿林言秋给林明望戴了一条围脖。这是父亲确诊慢阻肺病以来最好的状态,她希望父亲能维持现状,甚至逐渐好转。
(文中戴川、林明望、林言秋为化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
(责任编辑: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