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05 09:26
上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医美行业舆情报告》,通过对一年来医美行业热点舆情回顾分析,根据行业舆情态势,梳理出医美行业七大舆情“痛点”,分析医美行业存在的舆情风险,提出舆情处置建议,为行业提供参考。
1、问诊:
医美行业五大热点舆情事件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参照舆情事件热度和敏感度两个维度,按照事件发生及媒体报道时间顺序,梳理医美行业热点舆情、敏感舆情、监管政策。事件轴如下:
◆ 1 月,西安一女子在酒店客房操作割双眼皮手术,被警方以涉嫌非法行医罪刑事拘留;黎女士在成都某医学美容门诊部做隆鼻和面部填充手术后左眼失明。
◆ 3 月,上海某医疗美容门诊部有限公司利用“某某卫视主持人”等 19 名患者的名义或形象作推荐证明,展示患者诊疗前后的对比照片,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
◆ 4 月,国家卫健委、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8 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上海警方会同市市场监管、药监、卫健等部门和医疗美容行业协会深度排查医美行业违法违规现象。
◆ 5 月,蒋女士在四川某医院做面部吸脂手术后,嘴部出现严重歪斜;600 多名女性去某公司面试被诱导贷款整形,贵阳南明警方对该公司和相关整形医院进行查处;
◆ 6 月,国家卫健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9 部门发布的《关于印发2020 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医疗美容成为重点治理领域之一。
◆ 7 月,央视“3·15”晚会曝光某美容院推销套路,央视记者暗访发现,美容院连环计诱骗消费者购买医美项目;一女子在大连隆胸身亡,医院承担完全责任;歌手张美美(化名)因“整容失败”索赔120 万被斥“医闹”;陕西某公司以免费将普通人打造为主播艺人名义,诱导多名签约主播贷款整形;
◆ 8 月,深圳某医疗美容门诊部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活动,被罚42 万;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关于联合开展“医美行业自律联盟在行动”的通知》;南京某美容医院被指诱导消费者申请“美容贷”;江苏一名母亲带15 岁刚初中毕业的女儿去整容,引发舆论关注“学生族整容呈低龄化趋势”话题。
◆ 9 月,女子在成都某医疗美容机构“免费整容”后“被贷款十几万”;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捣毁一个以免费医疗整形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特大团伙;
◆ 10 月,徐州21 岁女孩小娇(化名)在常州某医疗美容门诊部进行隆胸、隆鼻及M 唇手术却意外死亡;
◆ 11 月,陈女士在南京某整形医院做两次鼻部整形手术,因鼻头被撞发生肿胀,便在网上求医咨询,其鼻部照片在网上流传;
梳理 2020 年医美舆情事件发现,热度排名前五的事件为:
注*舆情热度指标包含报刊、网络新闻、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APP)七类媒介形态
2、断诊:
2020 年医美行业七大舆情“痛点”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在医美行业大数据的基础上,以微博热搜、抖音热搜、知乎热榜、头条热榜、百度热榜上的话题为重要参考,运用聚类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梳理出医美行业舆情“痛点”,为监管部门与医美机构提供舆情警示。具体如下:
一、“黑医美”乱象丛生,求美者被精准围猎
1.“黑诊所”:资质不足,违规执业
“黑诊所”(资质不足、执业不规范的医美机构)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医美机构违规经营,二是美发店等冒医美之名开展医美项目。
2.“黑医生”:真假医师(生)难辨,非法行医问题屡禁不止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与中国数据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称中国合规的医美行业执业者大约有17000 名,但非法执业者数量超过150000 名,几乎是合规医师的 9 倍。
3.“黑产品”:药械真假难辨,山寨产品对消费者造成伤害
假药品、假器械等“黑产品”(医美项目所涉及的假药品、假器械等)流入医美机构。
4.“黑APP”:医美APP 刷单造假、资质不足的医美机构入驻APP
有媒体报道称,假案例、假日记的“刷单”现象在新氧等医美APP 上屡见不鲜。
二、医美广告涉嫌虚假宣传,求美者“雾里看花”
医美机构广告涉嫌虚假宣传舆情高发。问题主要集中在广告用语与广告素材上。
三、医美事故多发,医美机构与消费者各执一词
2020 年,割双眼皮、面部吸脂、隆胸、鼻部整形等医美事故均被曝出。
四、“整容贷”套路深,医美机构被质疑诱骗消费者贷款
消费者在医美机构被诱骗以贷款方式进行整形,如西安一家传媒公司以免费将普通人打造为主播艺人名义,诱导多名签约主播贷款整形;“整容贷”背后存在一条灰色产业链,医美机构、贷款机构等主体参与其中,谋取利益。
五、整容低龄化导向下,舆论担忧青少年审美价值观扭曲
整容低龄化现象日益凸显,微整形项目受到青少年追捧,多地准大学生暑假扎堆割双眼皮。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或被扭曲。
六、医美机构疑似“跑路”,相关人员“维权难”
部分医美机构疑似“跑路”后,员工被拖欠工资,消费者已交的手术费用无法被退还,从而滋生群体维权事件。
七、消费者整形信息被医美机构或医生泄露
部分消费者的整容照片未经个人允许被医美机构或医生在网络上传播。泄露的消费者信息或用做整形效果宣传,或系同行恶性竞争。
3、开方:
医美行业舆情风险与应对策略
一、监管承压,依法合规经营成立足法宝
多部委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 2020 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别牵头开展打击医美行业违法违规执业行为相关工作。
面对监管日趋严格完善的形势,依法依规经营成为医美机构立足之根本。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所要求,医美机构需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放在首位,按照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在具有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买药品、医疗器械,落实进货查验制度,按照适应证合理使用,严格毒性药品和麻醉药品使用等。
二、宣传争议不断,正确价值观引领广告宣传方向
以嵌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医美广告引导公众客观看待整容一事,避免出现整容低龄化导向的广告,谨防广告引发舆论掀起审美观之争议。
三、消费者权益话题热度走高,法律成为维权重要武器
医美机构应保护消费者和自身权益。
例如,医美医生以过硬的业务能力满足消费者的求美诉求,从源头上遏制医美事故舆情的产生,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顾客信任;
医美机构若遇消费者疑似冒医美事故之名牟取利益,需通过机构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及时辟谣,同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权益。
此外,相关部门应适时介入,保障消费者权益,并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四、医美机构舆情应对意识不足,提升舆情素养是关键
从多起曝光的医美事故、“整容贷”舆情事件看,医美机构在舆情应对中表现不佳,存在推卸责任、协商“请媒体删稿”等不当处置行为,刺激舆情发酵。
在日益复杂的网络中,舆论环境倒逼医美机构提升舆情素养。医美机构应客观认识舆情,主动评估舆情风险、及时应对舆情、积极防范舆情,避免企业陷入舆论漩涡。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注册/登录获取更多内容
专业
深耕医疗行业9年精准
海量医疗行业人才便捷
求职顾问一对一服务